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就及前景
作者: 来源: 时间:2008-12-14 浏览490次
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西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步入一个新的时代,矿业资源开发利用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获得了新生,开启了远航的大门,为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
www.zgcoal.com
发展历程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西藏的先民们就有利用石器的现象,开始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低水平低层次的利用阶段。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矿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开展,为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拉开了序幕。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令中科院组织西藏工作队进藏工作,在极其恶劣和艰苦环境下,先后在藏东、藏中和藏南开展了地质路线调查工作,第一次记述了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发现和勘查了一批煤、沥青(油苗)、铁、铜、铅锌、钼、锑、食盐、硼、硫、砷等矿点,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初步认识》和《西藏东部矿产调查报告》。这是在西藏地质调查中首次由我国学者收集的较为系统的地质资料,为以后西藏地质科研及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现代地质工作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西藏地质工作者在拉萨、日喀则、那曲和昌都地区开展了以找煤为主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矿产地。同时,在藏北开展了石油地质调查工作;西南地质局在丁青开展了寻找铬铁矿工作;地科院、中科院等单位开展了藏北地区的盐湖调查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开展了伦坡拉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发现油气显示43处,肯定了伦坡拉盆地具中、小型气地质构造;评价了马查拉、夺盖拉和秋乌、芒乡、土门等一批煤矿;对安多县东巧铬铁矿、依拉山铬铁矿、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以及甲马铜多金属矿和当曲大型菱铁矿、卡贡中型变质铁矿、加多岑中型玢岩型铁矿进行了检查和评价,完成了江达县玉龙铜矿的详细普查。
自1981年起,在研究和总结玉龙铜矿(钼)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经验的基础上,历经1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普查评价了马拉松多、多霞松多等10余个大中型铜矿矿床,确定了玉龙斑岩铜矿带;1984年—1989年,开展了类乌齐———左贡锡矿带的调查和普查工作;1986年,完成了左贡县油扎中型岩盐床的详查;1996年,完成了玉龙铜矿Ⅱ号矿体首采地段的勘探及其南部普查的补遗工作;1981年—1999年,完成了香卡山和康金拉矿段铬铁矿的普查评价工作;对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的仁布、达机翁、休古嘎布等岩体进行检查;1991年—1996年,完成了墨竹工卡县甲马铜多金属矿床普查详查;1986年—1990年,开展了班公错———怒江超基性岩带的江措、永珠等岩体的铬铁矿调查,以及盐湖资源勘查;1990年—1995年,评价了麻米错、基步茶卡等硼矿;1994 年—1995年,完成了申扎县崩纳藏布大型砂金矿的勘探和尼玛县达查砂金矿的普查;1993年—1998年,完成了安多县美多锑矿的普查及外围调查工作。
近几年来,伴随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众多区内外、国内外学者对西藏高原各个领域,特别是对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成矿所、地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单位与尼泊尔测量局、美国MI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康乃大学等国外地质界合作,开展了全球定位地震层析成像、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和深部地质信息的研究和构造应力测量等,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实现了从地表地质结构研究为主、向深部延伸,由上地壳向下地壳及至上地幔延伸,进而对整个岩石构造演化及形成向定量化发展,以新的高度、精度来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奥秘。
www.zgcoal.com
发展历程矿产资源是指由地质作用形成的、具有利用价值的,呈固态、液态或气态的自然资源。同时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资料的基本源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根据考古发现,早在新石器时期西藏的先民们就有利用石器的现象,开始对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但直到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还处在低水平低层次的利用阶段。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后,矿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特别是地质调查工作全面开展,为西藏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拉开了序幕。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指令中科院组织西藏工作队进藏工作,在极其恶劣和艰苦环境下,先后在藏东、藏中和藏南开展了地质路线调查工作,第一次记述了工作区地质构造特征,发现和勘查了一批煤、沥青(油苗)、铁、铜、铅锌、钼、锑、食盐、硼、硫、砷等矿点,著有《西藏东部地质初步认识》和《西藏东部矿产调查报告》。这是在西藏地质调查中首次由我国学者收集的较为系统的地质资料,为以后西藏地质科研及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奠定了基础,开创了现代地质工作的先河。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西藏地质工作者在拉萨、日喀则、那曲和昌都地区开展了以找煤为主的路线地质调查工作,发现了一批重要矿产地。同时,在藏北开展了石油地质调查工作;西南地质局在丁青开展了寻找铬铁矿工作;地科院、中科院等单位开展了藏北地区的盐湖调查工作。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开展了伦坡拉盆地的石油地质普查,发现油气显示43处,肯定了伦坡拉盆地具中、小型气地质构造;评价了马查拉、夺盖拉和秋乌、芒乡、土门等一批煤矿;对安多县东巧铬铁矿、依拉山铬铁矿、曲松县罗布莎铬铁矿以及甲马铜多金属矿和当曲大型菱铁矿、卡贡中型变质铁矿、加多岑中型玢岩型铁矿进行了检查和评价,完成了江达县玉龙铜矿的详细普查。
自1981年起,在研究和总结玉龙铜矿(钼)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经验的基础上,历经10年的艰苦努力,发现和普查评价了马拉松多、多霞松多等10余个大中型铜矿矿床,确定了玉龙斑岩铜矿带;1984年—1989年,开展了类乌齐———左贡锡矿带的调查和普查工作;1986年,完成了左贡县油扎中型岩盐床的详查;1996年,完成了玉龙铜矿Ⅱ号矿体首采地段的勘探及其南部普查的补遗工作;1981年—1999年,完成了香卡山和康金拉矿段铬铁矿的普查评价工作;对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的仁布、达机翁、休古嘎布等岩体进行检查;1991年—1996年,完成了墨竹工卡县甲马铜多金属矿床普查详查;1986年—1990年,开展了班公错———怒江超基性岩带的江措、永珠等岩体的铬铁矿调查,以及盐湖资源勘查;1990年—1995年,评价了麻米错、基步茶卡等硼矿;1994 年—1995年,完成了申扎县崩纳藏布大型砂金矿的勘探和尼玛县达查砂金矿的普查;1993年—1998年,完成了安多县美多锑矿的普查及外围调查工作。
近几年来,伴随全球板块构造理论的兴起,众多区内外、国内外学者对西藏高原各个领域,特别是对西藏高原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中国地质大学、成矿所、地科院、国家地震局等单位与尼泊尔测量局、美国MIT、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国科学研究中心、美国康乃大学等国外地质界合作,开展了全球定位地震层析成像、高精度深反射地震剖面、大地电磁测深和深部地质信息的研究和构造应力测量等,获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实现了从地表地质结构研究为主、向深部延伸,由上地壳向下地壳及至上地幔延伸,进而对整个岩石构造演化及形成向定量化发展,以新的高度、精度来揭示青藏高原的地质奥秘。
查看本页面的全部内容 或 查看商户联系方式 需要 普通会员权限
如果您已经达到要求, 请:点击这里查看全部内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