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煤平朔成为晋北“绿色明珠”
作者: 来源:工人日报 时间:2018-08-16 浏览679次
站在安太堡西排土场的山坡上极目远眺,用“绿色矿区”形容平朔矿区一点都不过分。平整连片的耕地、一望无际的茂密森林与工业化矿区交相辉映,这是中煤平朔集团30年来坚持绿色发展结出的果实。
据介绍,中煤平朔集团拥有安太堡、安家岭和东露天矿3座年生产能力2000万吨以上的特大型露天矿,2座年生产能力千万吨级的现代化井工矿,6座配套洗煤厂,4条总运输能力1亿吨的铁路专用线,拥有国内最先进的载重卡车、电铲等技术装备。
传统上讲,煤炭资源的开采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强度、大规模的露天开发必然会破坏原始地貌。那么,中煤平朔是如何做到绿色与发展有机融合的呢?《工人日报》记者近日前往实地探访。
坚持绿色发展
建矿伊始,中煤平朔集团就在采矿与生态并重的发展理念下,推行开采方式科学化、矿井环境生态化。近年来,中煤平朔集团公司紧跟时代步伐,不断调整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他们先后出台了《环境保护工作管理办法》《绿化复垦管理办法》《新、改、扩建及技改项目环境管理办法》《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水污染防治管理规定》等8项管理制度,制度注重可操作性,优化了业务工作流程。
“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底线,首先靠制度。”中煤平朔集团工会主席苏景明告诉记者,为强化组织管理,建设绿色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效率,中煤平朔集团坚持以“组织管理、制度建设、目标考核”体系建设为中心,不断完善环保管理体系,成立了节能环保领导组,设立节能环保部,具体负责日常节能环保及生态建设管理工作。
同时,中煤平朔集团公司规范了新建项目法律报批程序,通过科研单位专业的分析研究、规划设计,为开展污染治理及生态环境重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建项目施工阶段对环保设计、标准执行及评估审查意见认真落实,严格执行建设项目“三同时”规定,所有防污设施做到了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从源头上杜绝能源浪费,减少污染物排放。多年来,公司建设项目“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均为100%。
坚守生态底线
作为以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特大型国有企业,近年来中煤平朔集团累计投入各类环保资金50多亿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防污体系,促进了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为解决污水、废水治理难题,矿区配套建成了各类污水、废水处理设施13座及67万方的调蓄水库及复用系统,为选煤厂生产、露天矿道路洒水和绿化提供水源,整个矿区已基本实现废水闭路循环,所有废水废气排放口均实现了达标排放。
通过优化组织生产,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在采掘区域采用“预湿爆破”、“微差爆破”技术,减少爆破起尘量,对钻机进行了集尘改造,减少穿孔作业起尘量;通过增加洒水车辆、频次,科学规划洒水路线,尽可能提高洒水效果,确保扬尘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矿区已经基本全面实现热电联供,从“十二五”期间至今,陆续淘汰了30余台小锅炉,唯一在用930E集中供热锅炉也已完成了改造工作。与此同时,中煤平朔集团公司安装了在线监测设施,并依法申领了排污许可证,定期将环境信息向社会公开。
近年来,中煤平朔矿区引种87个品种,建立了草、灌、乔、木复垦种植的立体模式,形成了采矿、排土、复垦、种植一条龙生产作业方式。集团围绕复垦土地,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失地农民就业,打造绿色产业链这一目标,编制了《平朔矿区生态农业及旅游业规划》和《平朔矿区生态再造暨旅游发展规划》。在复垦土地上,建成1.6万平方米智能温室、300座日光温室、博物馆、人工湖等设施,集生态恢复、现代农业、生态工业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园区已初具规模。截至目前,中煤平朔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生态环境治理。
分享到: